欢迎进入宾州人才网!

名人创业故事案例(一)

发布日期:2023-02-22 17:56 访问次数:6969

导读:敢于创业的人大都是有追求的人,不想庸庸碌碌的过完一生。他们虽然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,但是却想要拓展生命的宽度,在有限的时间里轰轰烈烈的活一把,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。下面是励志故事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名人创业故事案例4则。


李嘉诚的创业故事


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。14岁那年(1940年),正逢中国战乱,他随父母走难,逃往香港,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,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。

身为长子的李嘉诚,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,决定辍学,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,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。由于勤奋上进,业绩彪炳,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,升为总经理,那时,他只有18岁。


1950年夏天,李嘉诚立志创业,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,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,在筲箕湾租了厂房,正式创办“长江塑胶厂”。


不过,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,他更相信物极必反。于是急流勇退,转投生产塑胶玩具。果然,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,而“长江”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,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,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。


1965年2月,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,人心惶惶,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,离港远走。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,地产公司纷纷倒闭。1967年,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,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。


不过,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,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,不会久乱。他反行其道,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,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。不出3年,风暴平息,香港社会恢复正常,经济复苏,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,房产价格随即暴涨。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,高价抛售获利,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。70年代初,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。


70年代的香港,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、太古、汇丰及和记,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,威力只手遮天。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,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,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“九龙仓”。


1978年,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,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,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。不过,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,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。


李嘉诚的长江实业,以6.93亿港元的资产,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,实为“小蛇吞大象”的奇迹;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。


80年代以后,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。除了房地产外,还经营航运服务、电力供应、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,形成一个坚不可摧,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。


1990年后,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,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,并在英国上市,总投资84亿港元。到2000年4月,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,作价1130亿港元,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。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,换言之,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,便获利逾千亿港元,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。


进入2000年,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(即983亿港元),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,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。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,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。


经过20多年的“开疆辟土”,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,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,包括长江实业、和记黄埔、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,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。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.1万名,是香港第4大雇主。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。


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,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,据他自己称,除了小说,文、史、哲、科技、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。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。


旺旺集团创始人蔡衍明的创业故事


今年57岁的蔡衍明出身在台北一个富贵家庭,在家排行老幺,深受父亲的宠爱,不爱读书,却爱当老大,大部分的知识都从街头和电影院获取。在父亲开设的中央戏院里,他一天能看上十部的电影。


高中时,由于两次和学长的冲突,处于叛逆期的他索性退学,进入父亲的制冰厂工作。

1976年,他19岁,父亲从朋友那里接下了主要加工鱼罐头外销的宜兰食品厂。因为父亲没有时间经营,蔡衍明便主动请缨去厂里当起了总经理。他回忆:“我账也看不懂,人也不认识,我又不敢问。损益表是赚是赔,我也不知道。”


啥都不懂的毛头小伙却操心起食品厂的战略转型。他觉得做OEM(俗称代工生产)要看别人脸色,决定转做内销,并开始生产“浪味鱿鱼丝”。结果一年多下来,赔掉一个多亿(台币),不得不找家里贴钱补救,落下个“败家子”的称号。只要别人多看他两眼,他就觉得人家在笑他,更因此患上了抑郁症,一度想跳楼自杀。


3年后,22岁的蔡衍明观察到台湾稻米资源过剩,盘算着如果做日本米果生意,应该可以扳回一局。于是,他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厂之一的岩冢制寻求合作。64岁的桢计作社长连连拒绝,怕小伙子办事不牢,坏了自己的名声名人创业故事案例名人创业故事案例。


整整两年,蔡衍明频频拜访桢计作,终于获得米果制造的技术输出。此后,爱狗的他将公司取名旺旺,迅速成为台湾米果市场老大。至今,蔡衍明仍将桢计作称为“旺旺之父”,在总部竖立铜像。


价格战——你定30块我标5块

1992年,35岁的蔡衍明生意已经相当成功,但台湾市场局限性太大,“不够刺激”,他把目光投向了大陆。因投资额仅在千万级别,他没选沿海,而是成为湖南首家台企,因而享受不少优惠政策。


投产后,蔡衍明参加郑州糖酒会,收到了300多份订单,过后却没有经销商来交钱提货。第一炮没有打响,眼看食品就要过保质期,情急之下,蔡衍明决定将产品分送给上海、南京、长沙、广州等地的学生试吃,结果孩子们爱不释手。


蔡衍明抓住时机狂投广告,“你旺我旺大家旺”的台词很快路人皆知,可爱的旺仔贴画更是随处可见。最终,投产当年他创收2.5亿人民币。


1994年后,两百多家食品厂加入“米果大战”,其中就有同样来自台湾的康师傅。激烈的竞争使米果价格由最初的1公斤50元降至30元。


面对危机,蔡衍明推出四个副品牌的低价米果,并一口气将自家产品骤降到1公斤5元,狠辣令人咂舌。他说,“除根之后,才好做”。


为了降低成本,他拼命扩大生产规模。“一下子要盖很多工厂,我们又没有那么多钱。我就给各县政府写信说要投资,条件是政府出资盖好厂房出租给我。”


正值招商引资热潮,蔡衍明发了1000多封信,收到不少回应。此后,他又掀起几番价格战,将竞争对手杀得所剩无几,米果老大的地位再无人撼动。


  • 返回
    顶部

  • 微信
    公众号

    微信公众号

  • 在线
    客服

    求职客服

    QQ交谈

    企业客服

    QQ交谈

    微信客服

    (微信扫一扫)

    毕业生免费

    就业指导预约

    QQ交谈

    18878702021

    企业服务转1 求职者服务转2

    QQ交谈

    服务时间:09:00-18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