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进入宾州人才网!
手机扫码
中国传统村落:宾阳县中华镇下施村
发布日期:2025-01-10 11:38 访问次数:1085
编者按
乡土是一本厚厚的书,它承载着丰富生动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,诉说着最质朴的亲情文化与人地关系。留住乡村的文脉与根基,让民众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,展现乡村精神风貌,用深厚的乡土文化滋养现代文明,赋能乡村振兴,既是时代的呼唤,也是人民的夙愿。为此,南宁市地方志办公室推出“邕有乡情”系列推文,通过展示南宁市广西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、传统村落、乡村旅游重点乡镇、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、文明村镇等特色村镇的历史人文、民俗传承、产业发展、乡风建设、文旅融合等风采信息,带你感受南宁特有的乡风民情与山水诗意。今天,我们介绍的是中国传统村落——宾阳县中华镇下施村。由于下施村为“宾阳第一大村”施村4个自然坡之一,4个自然坡族源一脉相承,生产生活紧密相连,为全面展示下施村及所属施村风貌,以下摘录宾阳县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施林杰为2019年出版的《施村志》所作序言,以为介绍。
宾阳施村地理环境得天独厚,有山有水有平原,山川秀美,景致独特,交通便利。背依大明山余脉,面向宾阳平原。三山(苍抱山、尖岭山、象山)高耸,林木茂密,鸟语花香。拥有三座水库(陶鹿水库、山口水库、六羊水库),三条小江(点星江、源济江、源海江),一条水利干渠(五化干渠),山塘池塘众多,沟渠纵横密布,灌溉便利。平原沃野中,是宽广的不丈垌,良田广阔,是宾阳重点产粮基地。盛产的稻米“施村米”,质优高产,闻名遐迩。
下施村风光 周红 摄
施村始祖施源海、施源济、施源澄三兄弟,自明代正统年间,从山东青州迁徙广西宾州,落户定居于此。近600年来,后人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,他们历尽艰辛,凭借勤劳的双手和智慧,顽强拼搏,艰苦创业,造就了富饶美丽的村落。他们勤奋共勉,团结互助,和睦相处,传扬美德。如今的施村,不愧为“宾阳第一大村”。施村是广西施氏的发祥地,施族子孙繁衍发散至今,枝繁叶茂,已达20多代,已有十几万人口,拓展分布广西各地。
文化积淀深厚,绵长多彩,是施村一大特色。古迹胜景较多,如分布在下施村明清时代的“茶辣古镇”古宅建筑群,明代的施氏家庙、石墙大院古宅,清代的明镜书房、香客如云的三仙庙,古色古香,古风古韵。流传甚广的“施村古”(民间传说故事),雅俗生动,全县闻名。2016年9月施村获得“南宁市民俗民居示范村屯”称号,2017年下施村列入广西传统村落名录,2019年下施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。
下施村古建筑风貌 周红 摄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施村人勤劳淳朴,聪明好学,自古以来地灵人杰,文风鼎盛,人才辈出。这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每一个施村人的荣耀和骄傲。明清时代施村科举就有举人7人,贡生13人。明末今下施村施乔枬一门“父子四登科”,传为佳话。民国期间,出了宾阳县第一个留学生施正甫,参加中国同盟会,成为民主革命先驱。在当代,施村更是能人辈出,1950年以来至今,考上大中专院校近400人,有博士学历3人,硕士学历近20人,各界精英人才济济,事业兴旺,建树卓著,为国家繁荣富强做出了贡献。
施正甫故居 周红 摄
施村人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,爱国爱家乡。当国难当头,民族危亡,他们奋起反抗,前赴后继,众志成城,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。1922年春,村中革命党人组织村民奋勇抗击旧桂系军阀侵犯村庄,取得胜利。抗日战争时期,村民武装抗日自卫,1940年初,国军在苍抱山阻击日寇,牺牲惨烈,村民自发掩埋忠骨,立碑纪念。解放战争时期,施村优秀儿女参加中共组织活动,1949年底,村民积极支持中共地下党游击队在苍抱岭伏击国民党省保安连,夺取战斗胜利……
民国以前,施村人民饱受封建落后制度限制,深受官府和封建势力压榨压迫,过着贫穷与落后的生活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分田地,兴水利,施村人真正地翻身作主。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,村民应时而起,扬勤劳之传统,致富思进,农业、工业、第三产业、文化体育各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,生活水平显著提高,大多已经富裕起来。有一大批施村人成为致富奔小康的现代化农民,他们或是在外创业取得成就,或是在家发展特色种养成为种养大户。如今的施村,安居乐业,百业兴旺,物产丰足,稻海飘香,楼房林立,道路宽畅,村庄建设日新月异,生活文明幸福。施村史是一部沧桑史,更是一部奋斗史。
来源:方志南宁